顯示具有 閱讀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2/14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寫著:
曾經掙扎是否和魔鬼打交道~~~用她的小指換取生命?
詫異在百般折騰病人後~~~卻換來最誠摯、動人的謝意?
疑惑應是拯救生命的仁心~~~卻出現冷血態度的矛盾?

其中有個故事,有位右心室太小的女嬰 在她動手術的過程中,作者因為差點讓她的手指壞死擔憂的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當他被叫醒時,小女嬰已經送往太平間了! 他的上司卻告訴他:『這個晚上並不算白費工夫對不對?起碼你學會了怎樣替小嬰兒做急救、怎樣面對危機、用什麼藥以及會引起什麼問題….如果碰到一個有機會活下來的小嬰兒,我就會知道真的可以交付給你來照料。』 作者說:『至少你可以告訴我她是沒希望的呀!』 上司說:『……壓力是很重要的一部份。每個人都能在浴室裡唱歌,但是有幾個人能在大庭廣眾面前唱得一樣好?在壓力之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的!』 生命放在手術台上 也僅只是一種嘗試的練習 幸運的人就得到延續 不幸者也為嘗試錯誤而給醫生們勇氣?

試想
如果是從一位護士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醫生對病患的處理過程和醫病關係的互動,又會有多大的回響呢?
故事裡有段說到:病人的國籍、種族、社會經濟狀況等等,都會影響醫師作診斷時的思維方向!
這是否代表了社會階層體制的存在呢?

2006/12/30

以薇瑪•瓦利斯的小說『兩個女人』~~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


美好的星期六早晨!
抽不出時間看『香水』這部片,只好在書架上尋找徐四金的其他作品,
卻看到
薇瑪•瓦利斯的小說『兩個女人』
書裡寫著兩個老女人的故事~~~


嚴寒的阿拉斯加的凍原上,遊牧民族在酷寒中仰賴僅剩的動物生存,
獵人們在存糧耗盡的時候

選擇放棄會浪廢糧食、拖垮行程、造成族人負擔的~~~兩位老女人!
沒有人反對這項的決議~~~即便是其中一位老女人的女兒亦然!
被放棄的羞辱~~~是個怎麼樣的痛啊?


兩位老女人反思自己,在族人的眼裡~~她們只知道倚老賣老、只抱怨不做事、永遠不知道滿足………
她們被迫重拾以往的求生技能,憑藉著毅力,在冷冽的寒風漸息,她們欣見生命因白晝的變長而越來越璀璨,也對這樣的磨難有了新的覺醒!
族人在經歷了一段不順利的旅程後,開始了尋找兩個老女人的計劃!

族人們沒料到她們在被放棄的一年內仍然存活,更沒有想到她們的生活竟然比他們還好,他們還得仰賴兩位老女人存備的乾糧過活~~~~

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時
這本書讓我又重新檢視生命,希望自己能夠在未來裡有更多的勇氣和能力來面對!

希望也誠懇的送給你們~~

2006/11/29

派區克‧徐四金(Patrick Suskind)~~我最喜歡的作家!

我開始喜歡上徐四金,是因為『香水』這本書!
『惡童日記』裡對人性和感官方面的描述讓我覺得吃驚,但並不能引起我的共鳴,但是,在『香水』這本書裡,我卻對人性的另一面,開始有了省思!接著的『夏先生的故事』,讓我又在自我探究中,找到了某方面不解的固執!
今天早晨,我到怡客買早餐時,在等待咖啡的同時,看到了『香水』這本小說已拍攝成電影準備在12/1上映,拿廣告用的書籤,讓我想起很久已前的閱讀心得,想找回那份感覺!

記得當時看完後,還拿一部影片『浪漫女人香』最後一幕中,女主角逃跑,一堆的人緊跟在後的場景,和學校的國文老師討論~~~~總覺導演就是徐四金的頭號粉絲呢!

派區克‧徐四金(Patrick Suskind),1949年出生於德國史坦柏格湖畔(位於巴伐利亞)。
父親是當地著名的記者。高中畢業後,拒絕服役,十九歲時逕自前 往慕尼黑與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的大學進修歷史課程。從那時起,他也已經開始從事散文及電影劇本的創作。

這位知名作者的生活並不為眾人所知。雖然人們對他推崇備至,他盡可能的避免公開露面,幾乎不接受任何採訪,也不接受別人對他的致敬和讚揚。1981年徐四金以一齣《低音大提琴》初試啼聲,旋即受人矚目;直至今日,該劇本仍大受歡迎,同時,也是德語系國家地區上演最多場次的舞台戲劇作品。到了1985年的長篇小說《香水》問世,在文壇上掀起了極大的轟動,也因而成為國際性的重量級作家。198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鴿子》,更肯定了他身為作家更新敘述手法的能力。1991年出版《夏先生的故事》,由於配合名畫家桑貝的多幅彩色插圖,更使這本自傳意味濃厚的小說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貌,甫一推出,立即進入暢銷書前十名。

《香水》
這是一個謀殺了二十六個年輕女子的故事。每一個謀殺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迷上了她們特有的味道,對於葛奴乙來說,每一次都是戀愛,但是他愛的不是人,他愛的是香味,而且還只因為將會屬於他,所以他才愛。謀殺只是為了要永遠的擁有,永遠擁有他所愛的那種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香味』......。
你要怎麼形容葛奴乙呢?他當然是天才和魔鬼的綜合體,不過,這形容還是太簡單了。首先,如果按中國的算命學來說,他當然是剋父剋母的。撇開殺人的問題不
管,至少和他熟悉的人幾乎都死於非命。
剛出生落地,他那早已流產過五次的母親,只因為聞到「一種令人受不了的最人的東西,像是百合田,或者是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這位終生習慣各種臭味的勞碌母親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味道而昏過去,被控殺嬰罪而在沙灘廣場遭砍頭了。連養他才幾周的奶媽都說「他耗盡我來填飽自己,吸我的養分吸到清空骨頭了。」更

不用提那些因為收容過他而死於非命的香水師傅或者皮革老闆了。 他被魔鬼附身,或者,更清楚的說,他就是魔鬼!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一個從出生身上就完全沒有味道的男子,卻是個嗅覺天才,他能製造出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傑出香水。這些香水的製作方式和一般的並無不同,唯一差別之處,是他所使用原料-處女的體香,只要是他挑選中的女子,他便不計一切代價將她殺害,將新鮮的屍體身上的香味用來作成香水的材料,讓這個香味永遠只專屬他一人…

2006/10/15

閱讀兩本書的感想

一、從羅斯福總統談弱勢族群的權益面向

教授提到近日觀看羅斯福傳記式電視電影(這是HBO自製電影),教授用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和我們談論在多元文化的教育中,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和眼光來對待弱勢族群的各項議題。
1. 克服困難:
「溫泉 Warm Springs」描述羅斯福尚未成為總統前的傳記式電視電影,本片追溯他在
1921年得到小兒麻痺症, 39歲的他因為延誤治療導致下半身癱瘓,對於一個年近40之人,
患這種病簡直是一個笑話﹔而對於一個政客來講,成為殘疾人無疑等於判了政治生涯的死
刑。面對人生的這一巨大挫折,羅斯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直到他聽說一個年輕的小兒麻
痺患者在亞特蘭大州一個具有治療功效水源裡,以游泳方式在水中治療,甚至最後恢復行
走能力,羅斯福總統也決定嘗試在喬治亞州鄉下的一個蠻荒地區尋找出一個”治療的奇蹟”
。因四周的人無私奉獻,如他的治療師、他的主要助手、還有他的妻子艾蓮諾,再大家的
鼓勵下他日益進步。再這部激勵人心的歷史故事中,羅斯福面對人生逆境與困境,克服生
理障礙並以鐵一般的意志嘗試各種治療方式企圖扭轉命運並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是上天賜
予恩典,給與全人類的偉大借鏡;即便是地位崇高的傑出人士也必須承受生命毫無預期的
逆轉,當然,這些曲折的人生經驗也成為他日後偉大成就的泉源。


2. 同理心為爭取弱勢族群權益而努力:
羅斯福總統是在美國歷史上帶領人民渡過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最黑暗時
期的傑出總統。然而,不為外人所知的是,對羅斯福總統而言最困難的戰役不在外在的這
些事件,而是克服他的身體與心靈的戰役。他因為水療改善了他的疾病,但是他卻因為有
許多人慕名而來,想藉由羅斯福的經驗也改善自己的
疾病。當羅斯福發現他要與那麼多的人共用水療池時,他拒絕了!也為此準備離
開這裡,當他到火車站準備離開時,發現有位年輕人也是要到水療池治病,但是
因為患有殘疾而被別人排斥安排他的位置是在帶貨的車箱中,他看了非常的生氣
!由於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排擠,和他自己也身受其苦的同理心,他開始展開了對
弱勢族群的關懷和努力。
羅斯福走出小兒麻痹症的陰影,連任四屆美國總統,也是心理學的一個奇蹟。這主要得益於他高度的樂觀精神——它促使他以各種手段來昇華自己的壓力,其中「跳走」是他的精湛演技,笑是他永久的魅力。對美國人來講,羅斯福是堅毅、樂觀、幽默、正義的化身。羅斯福43歲戰勝殘疾,重返政壇,他再沒有什麼可懼怕的了。他留給後人的最佳名言是﹕最大的懼怕是懼怕本身。
  在1927年,他自行出資成立了小兒麻痺患者基金會,為病患們帶來希望與鼓勵。
二、「她靜靜地坐在那兒,然後世界就為之改變」~~~~ Rosa parks
面向



1. 人權運動第一夫人: 「她靜靜地坐在那兒,然後世界就為之改變」人們這麼稱
呼Rosa parks。羅莎‧帕克斯就是知名的「蒙哥馬利
公車抗議運動」的關鍵人物。
教授在談完羅斯福總統的故事後,又繼續談論有關於
多元文化中有關於人權問題的例子,提到美國的阿拉巴馬
州(Montgomery)所發生的人權問題。阿拉巴馬州是黑白不
平等的地方,是種族隔離及歧視惡名昭張的一州,承載了
最多血淚。一九五五年,當時阿拉巴馬的公車是實行種族
隔離的,坐位共分成三種,最前段是white only,後面一
兩排是black only,中間有一些灰區,灰區的操作規則是:如果黑區坐滿了,而且白區還有空位,則黑人可以坐進灰區,但如果白區坐滿了,坐在灰區的黑人必需讓位給沒有位子坐的白人。中間的座位則由司機決定怎樣分配。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下了班的Rosa Parks上了公車,她坐在灰區。過了幾站,上車的乘客愈來愈多,白區已經被坐滿了。當車門又上了幾個白人,司機開始趕灰區的黑人乘客讓位,一開始沒有人鳥這司機,但是當司機第二度較為嚴厲地趕人後,其他幾個在黑人的乘客都起身站到公車後段,當司機要求女裁縫Rosa Parks讓位給白人,羅莎說「不」,接著她就被捕了。 隔天,當地幾個黑人領導者聚集討論,決定開始拒搭巴士,並且要求〔當白人站著時,黑人有權可以坐者〕。十二月五日,他們共推了一個新銳牧師:馬丁路德.金當這次抗爭的共同領導者。26歲的馬丁.路德.金恩用他的雄辯技巧煽動起一場持續381天的抵制蒙哥馬利公車的運動。 十一個月後,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宣判公車上的種族隔離法違憲,Rosa Parks無罪。隔天,她與馬丁路德.金及另一位民運領袖E.D. Nixon 一起去坐了公車。
後人稱讚羅莎‧帕克斯 「坐著就改變了世界」,被尊稱為「人權運動第一夫人」。更有人如此形容:「當公民權益運動已經書寫了100年之際,這裡只留下兩個名字:Martin Luther King和Rosa Parks。 這件事情結束於1956年11月13日。早在1954年的Brown v. Board 教育案,裁定公學校的分離政策是違憲。因此隨後的Parks的案件,美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裁定Montgomery的公車分離政策是違憲,違反美國憲法中人生而平等的規定。因此Rosa Parks事件在當時是民權運動劃時代進步的一個象徵。她用她的勇氣去挑戰大多數人遵守但是卻是不公不義的法律。
2. 人權運動的理念宣揚:
每次從課堂中聽到教授所舉的例子,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讓我們感受多元文化的意涵時,我總是佩服不已!讚嘆教授對於多元文化的觀察細微,和對課程引導的運用技巧,都是作為我再教學時的典範!
從羅莎‧帕克斯 「坐著就改變了世界」的故事中,讓我對於弱勢族群在社會生存上的困難,和爭取自由平等上的艱辛有很深的感受,也對目前原住民文化傳承,和目前的新世代的新移民存在的問題感到憂心!身為教育者的我,應該對於這樣的現象具有更高度的敏感和關懷,也要對所處的教育環境充滿希望和鬥志,如同老師引用的名句:『很多人陷在泥濘中,總有人抬頭仰望天空!』

2006/10/14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休耕
這幾天忙著改作業和寫報告,都沒有空在部落格上寫日誌!
今天看到一篇遠見雜誌上的報導,很有感觸!所以就節錄了其中的一部份,給大家參考囉!
過去,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要落後更多……  
沒有休耕,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務農20餘年,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休耕一年後,再復耕,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年的一倍」。
事實上,台灣最近興起的「休耕」浪潮,在北歐,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
( 北歐學生必修課 )休息1年看世界   
「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有一年的休息年,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方向,或是出去看看世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讓學生休息一年,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這空檔的一年,英文名稱就叫做:Gap Year。「Gap就是一條溝。大學畢業找不到方向,可以是一條溝;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為,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都常常會出現一條「溝」。  
  過去,「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也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人。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看到『溝』就跳進去思索,直到清楚明白,才跳出來,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常常跑錯人生方向,又不敢回頭或修正,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最後甚至落得一個「事倍功半」的人生。
( 美國教授停看聽 ) 重讀大一瞭解學生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納珊(Rebekah Nathan),教了15年書後,卻發覺自己愈來愈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 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 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要藉由再次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而在那一年中,納珊教授也體驗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   
她的著作《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中,納珊教授談及,她過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然而,她卻發現近幾年來的學生,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 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納珊教授才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愈多,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當面請教教授,而是把網路當成了教授,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事實上,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在2005年發布的報告,英國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成年人,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展開「Gap Year」。
圓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暢銷書《C型人生》指出,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過去從一而終,像一條單直線邁向衰老、死亡的人生概念,已經受到挑戰。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變成圓的,」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工作到老,然後等著退休的直線人生;但現在的潮流是,學習、工作、休息、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平均年齡76,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讓退休的概念也跟著退休了。100年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今天已經逼近80歲;而台灣人口平均壽命也已延長到76歲。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100歲。    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在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明白點出,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甚至更久。 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以美國為例,愈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1995年起上升了22%,代表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工作、學習、再回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晚年。」 全球企業競爭激烈,人們尋求紓壓 全球化的競爭激烈,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讓愈來愈多工作者必須超時工作、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拚命後想去休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51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言會祕書長職位後,狠狠地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以調整身心為首要——就是要恢復健康。 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去年,父親去世;八個月前,身體出現狀況,身心困頓,妻子要求分手,以離婚收場。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終於讓他身心安頓。只要人在台北,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出社會後,我的工作就沒斷過,」太過重視成就,讓他疏忽家人。 「實在太累了,要給自己放個假,」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幾座郊山爬山。 職場要求第二專長,工作者回流學校 但是休耕養傷,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相反地,是痛定思痛。「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偶爾休耕也很不錯。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五年前在交通部任內,與當時部長葉菊花蘭不合,一怒辭職。整整兩年,他什麼事也不做,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只要沈得住氣,別人會看到你,會再給你機會;現代人步調太快,慢一點其實是好事,」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氣定神閒。    漫漫職場,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第三專長,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年28歲的廖胤翔,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利用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作,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休耕中的廖胤翔,學了日文、嘻哈舞蹈。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廖胤翔笑著說,重回職場後,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伍、天天加班,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


我們利用晚上到師大上,課雖然沒有休耕! 但是也是為著教育的理想,補充更多的資源和教育的動能!